最新!深圳“十四五”規劃出爐!這些地方納入“都市核心區”
6月8日,深圳發改委正式發布《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
其中,《規劃綱要》提出的推動深圳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備受關注:
將寶安區的新安、西鄉街道,龍華區的民治、龍華街道,龍崗區的坂田、布吉、吉華、南灣街道等納入都市核心區。
都市核心區和都市圈將如何發展?《規劃綱要》布局了交通等基礎設施“硬聯通”,同時促進教育、醫療、住房等政策“軟銜接”。
《規劃綱要》提出深圳將形成開放彈性有機緊湊的城市發展格局。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10+1區的最新發展定位也隨之公布。
以下為要點速覽:
一、前瞻規劃建設對外戰略通道
1、向西構建功能清晰、結構合理的多元跨江通道體系,加快深中通道建設,開展伶仃洋通道建設研究論證,規劃深圳至南寧高鐵,打通深圳面向大西南的戰略通道。
2、向北加密與粵北地區聯系,加快贛深高鐵建設,形成聯系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新通道。
3、向東加強粵東及沿海地區連通,加快推進深汕第二高速、深圳至深汕合作區鐵路建設,強化深圳與長三角之間的聯系。
4、推進機荷等高速公路立體復合改擴建及自由流收費體系建設。
二、建設現代化都市圈
《規劃綱要》提出,以深莞惠大都市區為主中心,以深汕特別合作區、汕尾都市區、河源都市區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領、軸帶支撐、圈層聯動的發展格局。
1、統籌推進都市圈基礎設施建設,加密都市圈交通網絡,與周邊城市構建半小時交通圈。
2、推動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民生服務共建共享,促進教育、醫療、養老、環保等政策銜接。
3、強化廣深“雙城聯動、比翼雙飛”:協同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4、加強與珠海、中山、江門等城市在軌道交通、產業園區、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合作。
5、加強與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聯動發展,研究規劃建設深圳-中山產業拓展走廊。
6、支持汕頭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構建深圳-汕頭深度協作機制,加強與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海洋經濟協調發展,輻射帶動汕尾等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
7、全面加強與韶關、梅州、清遠、河源、云浮等地生態型產業合作。
三、10+1區最新發展定位出爐
《規劃綱要》特別設置專欄,規劃各區(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發展定位:
福田區:深圳行政、文化、金融、商務和國際交往中心,總部經濟核心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聚焦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環中心公園活力圈“三大新引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中央創新區、中央商務區、中央活力區。
羅湖區:深港社會協同發展示范區、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集聚區、金融商貿中心和國際消費中心,重點推進蔡屋圍-深圳火車站-東門片區、筍崗-清水河片區、新秀-蓮塘片區建設,打造羅湖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區。
鹽田區:國際航運中心、海洋新興產業高地、濱海旅游重要基地,重點推進沙頭角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鹽田中心片區、鹽田河臨港產業帶建設,打造鹽田國際航運樞紐和離岸貿易中心。
南山區:科技產業創新、高等教育和總部經濟集聚區,重點推進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蛇口國際海洋城、西麗高鐵新城、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建設,打造南山中央智力區和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
寶安區:深圳城市西部中心、國際航空樞紐,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會展經濟、海洋經濟、臨空經濟、文旅經濟和高端制造,重點推進寶安中心區、空鐵門戶區、會展海洋城、石巖科創城、燕羅智造生態城建設,打造寶安珠江口兩岸融合發展引領區。
龍崗區:深圳城市東部中心、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中心、國際文體活動交流中心,重點推進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坂雪崗科技城、東部高鐵新城、國際低碳城、寶龍科技城等片區建設,形成“一芯兩核多支點”發展格局,打造龍崗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區和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高地。
龍華區:深圳中部綜合服務中心、數字經濟先行區、未來城市試驗區、智慧治理示范區、重要交通樞紐、新興產業高地和時尚產業新城,重點推進北站國際商務區、九龍山數字城、鷺湖中心城、龍華國際商圈、大浪時尚小鎮、觀瀾文化小鎮建設,打造大灣區國際化創新型中軸新城。
坪山區:深圳城市東部中心、綜合交通樞紐、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創新集聚區、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城,重點推進坪山中心區、高新區坪山園區建設,打造深圳未來產業試驗區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延伸區。
光明區:深圳北部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重要交通樞紐,科研經濟先導區、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集聚區,重點打造光明科學城裝置集聚區、光明中心區、光明鳳凰城、茅洲河-龍大復合功能走廊等片區,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大鵬新區:濱海旅游服務中心、海洋科技和教育基地、精準醫療和康復醫學發展先鋒區,重點推進葵涌中心區、壩光國際生物谷、龍岐-新大、下沙-南澳墟鎮建設,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
深汕特別合作區: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基地,重點推進中心區和先進制造業集中承載區建設,打造深圳產業體系拓展、城市功能延伸的新興城區和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培育帶動粵東沿海經濟帶崛起的新中心。
四、綜合交通重大工程
空港:完成深圳機場三跑道、衛星廳、東航站區、T2航站區及其配套設施項目以及南頭直升機場遷建項目建設,啟動深圳機場北貨運區及其配套站坪工程、深汕通用機場規劃建設。
海港:加快鹽田港區東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工程、大鏟灣港區集裝箱碼頭二期和三期工程、西部港區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小漠港區工程建設。
國家鐵路:加快贛深高鐵、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建設,推動深圳至深汕合作區鐵路開工建設,規劃研究深圳至南寧高鐵、廣深第二高鐵、深圳至河源高鐵。
城際軌道:加快深圳機場至大亞灣城際、深惠城際(含大鵬支線)、穗莞深城際南延線建設,推進常平至龍華城際、塘廈至龍崗城際前期工作,規劃研究深莞增城際、深珠城際(伶仃洋通道)。
城市軌道:建成城市軌道交通四期及四期調整工程,推動五期工程建設。
交通樞紐:加快推進西麗樞紐、機場東樞紐、光明城樞紐等站城一體化開發,推動坪山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推進前海、崗廈北、黃木崗、大運、平湖、鷺湖、白坭坑、五和等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建設。
公路通道:推動深中通道、沿江高速二期、機荷-惠鹽高速改擴建、外環高速、深汕第二高速、東部過境高速公路及連接線、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前海段下沉改造、僑城東路北延、沙河東路北延、皇崗路快速化改造、媽灣跨海通道等項目建設。
五、科技創新重大工程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綜合粒子設施、鵬城云腦三期、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合成生物研究設施、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深圳國家基因庫(二期)、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特殊環境材料器件科學與應用研究裝置等項目。
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加快建設光明科學城大數據中心、深圳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技術創新研究院、高端科研儀器研制中心等項目。
國家和省實驗室:加快建設鵬城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等。
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領域
集成電路:重點圍繞芯片架構等開展技術攻關,發展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微機電系統(MEMS)等特色工藝,發展碳化硅等化合物半導體。
量子信息:重點圍繞未來信息材料、量子計算和模擬、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工程應用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生命健康:重點圍繞藥物分子設計、放療裝備、影像設備、高通量基因測序設備、高性能醫用機器人制造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腦科學:重點圍繞腦部疾病潛在機制、認知行為的神經基礎、大腦研究的新工具、新技術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臨床醫學與健康:重點圍繞癌癥、心腦血管、呼吸、代謝性疾病、再生醫學、重大傳染病、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生物育種:重點圍繞組學技術、合成生物學、植物基因組、動物基因組、生態基因組、食品科學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空天科技:重點圍繞空間探測、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通信、數字空間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深??萍迹?/strong>重點圍繞海洋科考、深海裝備、深海礦產資源開發、深海材料和深海通信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七、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
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發展集成電路、5G、人工智能、新型顯示四大產業細分領域,深化物聯網發展應用,前瞻布局柔性電子、量子信息等前沿高端領域。
生物醫藥:加快發展新型抗體等生物藥和干細胞等生物治療產品,發展醫學影像設備、體外診斷設備等高端醫療器械設備,突破高通量測序技術、基因組DNA序列分析技術等,前瞻布局精準醫學成像等前沿領域。
數字經濟:重點開展高端工業軟件、重點領域應用軟件、自主可控區塊鏈底層架構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重點圍繞工業互聯網、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領域,布局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等重大項目,構建基于海量數據采集、匯聚、分析的服務體系。
高端裝備制造:重點發展工業母機、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領域,攻關先進感知與測量等技術,鼓勵智能制造技術、工藝及產品在制造業領域深入應用,加快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建設3D打印制造業創新中心。
新材料:重點開展高端電子化學品、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功能性有機發光材料等關鍵材料設計與制備工藝攻關,強化高性能儲能、先進節能環保等材料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生物醫學材料臨床應用,發展高分子材料等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前瞻布局石墨烯、微納米材料等領域。
海洋經濟:重點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涉海高端服務等產業。
綠色低碳: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大力發展先進核電、可再生能源、高效儲能、氫能與燃料電池、智能電網、智慧能源等領域,加強節能關鍵技術攻關,支持先進適用環保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
八、數字經濟重點發展領域
5G:面向無線技術、網絡與業務、關鍵零部件、測試儀器儀表等重點方向,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5G與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AR/VR、8K視頻、金融支付、交通物流、文化娛樂、遠程醫療、智慧工廠、智慧安防等典型應用場景深度融合。
云計算:協同發展云服務與邊緣計算服務,推動超大規模分布式存儲、彈性計算、數據虛擬隔離等技術創新,提高云安全水平。
大數據:加強大數據采集、傳輸、存儲、管理、處理、分析、應用、可視化和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能力,推動大數據創新應用。
物聯網:圍繞泛在感知、安全傳輸、智能處理全鏈條,推動傳感器、網絡切片、高精度定位等技術創新,加快窄帶物聯網(NB-IoT)等標準應用和模式創新,培育物聯網應用服務新業態。
區塊鏈:推動智能合約、多重共識算法、非對稱加密算法、分布式容錯機制等技術創新,探索“區塊鏈+”在政務服務、城市管理、社會民生、公共安全及金融科技領域的應用。
人工智能:重點開展智能芯片引領發展、智能無人系統培育、計算機視覺應用拓展以及智能語音跨越發展等工程,拓展人工智能融合應用場景。
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提升數字內容加工處理、全息成像、動漫游戲制作引擎軟件和開發系統、3D數字化建模、數字孿生設計等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發展虛擬現實整機、感知交互、內容采集制作等設備和開發工具軟件。
本文來源:深圳發改委、深圳衛視深視新聞。